英国百亿英镑电动战略下的中国契机:合作暗流汹涌,如何把握危与机?
伦敦与北京之间的汽车合作正从贸易往来升级为技术、资本与产业链的深度交融。
2025年7月,英国政府启动"驱动35计划"(DRIVE35),这项总投资25亿英镑的国家级战略标志着英国向电动化、智能化出行时代全面转型的雄心。作为全球首个立法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主要经济体,英国正将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全球转型浪潮深度绑定。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生产与消费国,两国产业互补形成的"黄金窗口"正悄然开启。英国政府今年发布的《英国现代产业战略》为未来十年经济发展勾勒出清晰路径,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被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资金投入方面,驱动35计划承诺至2030年投入20亿英镑,重点支持零排放汽车研发及供应链建设。国家财富基金计划在电动车供应链部署至少58亿英镑,电池创新计划累计投入4.52亿英镑。技术创新上,英国致力于构建"产学研政"协同生态。依托先进推进中心和汽车转型基金,联合产业界投入超16.5亿英镑加速技术商业化,重点攻坚零排放驱动、车网互动等前沿领域。为破解供应链瓶颈,英国全力构建本土电池产能,设定2035年本土汽车年产130万辆的目标,体现出对供应链安全的高度重视。中国汽车企业正在欧洲市场展现出强劲势头。今年7月,安利捷汽车与广汽签署合资协议,正式在英国开展广汽品牌电动车的分销业务,这是中国汽车制造商在英国市场的首批重要合作之一。根据规划,首批引入英国市场的将是广汽埃安品牌两款纯电动车型。新车将通过英国指定零售合作伙伴发售,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末交付。英国汽车制造商和贸易商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5月,英国纯电动汽车注册量同比增长25.8%,占新车总销量的21.8%,这种增长为中国车企提供了难得机遇。在电池领域,中国公司也积极参与英国市场。今年5月,中国电池科技公司远景动力确认将在桑德兰建设超级工厂,该工厂将雇佣约1000名员工,使英国电池制造产能扩大六倍。中英两国在汽车产业的合作已具备坚实基础。2024年,英国商业贸易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建立了中英产业合作对话机制,并单独成立了汽车工作组,推进相关产业对话与合作。英国汽车制造商协会指出:“英国是全球汽车创新的卓越中心——每年在研发方面投入约30亿英镑,境内设有22个汽车研发中心。” 这种创新环境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技术合作与学习机会。今日(9月29日),为期三天的“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口迎来闭幕日。作为大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英交通领域碳中和协同发展”专题论坛也已同期举行。该论坛已成功举办五届,致力于为中国企业投资英国、开拓欧洲市场构建权威平台。英国政策的独特性在于其将深厚的科研积淀、全球化的市场视野和务实的绿色转型战略进行深度融合。其研发税收激励制度为企业的研发投入提供高达33%的税收减免,这对专注于尖端技术的中国车企具有显著吸引力。尽管合作前景广阔,但中国企业进入英国市场仍面临挑战。脱欧后的贸易规则是首要障碍,从2024年起,英国与欧盟的电动汽车贸易需满足本地化比例要求,否则面临10%关税。这对供应链布局提出严峻挑战。英国《2021年国家安全与投资法案》加强了对外资在敏感领域收购的审查,增加了中资企业在英投资的政策风险和法律合规成本。供应链与人才瓶颈也不容忽视。英国在电池大规模量产能力仍相对薄弱,同时面临高素质工程师短缺和劳动力成本较高等问题。此外,中国车企需适应英国监管环境和消费习惯,在技术标准、产品认证等方面实现本地化运营。英国循环经济战略要求提高资源效率,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出口英国可能需要满足更高环保标准。面对机遇与挑战,中英企业需要探索多元化合作模式。技术协同成为突破口,英国在基础研发方面的优势与中国在电池材料、智能化技术的领先地位形成互补。共建研发中心是深化合作的有效方式。中国车企可充分利用英国研发资源,共同开发适应欧洲市场的产品。这种合作既为英国带来就业和技术提升,也有助中国车企融入欧洲市场。供应链领域同样蕴含广阔合作空间。英国在电池回收与再生材料方面的目标与中国电池企业的技术优势相结合,可共同构建可持续的电池产业链。对于有意进入英国市场的中资企业,建议采取以下策略:突出研发创新属性,充分利用英国研发税收激励政策;与英国大学、研究机构建立合作;优先考虑在英格兰传统工业集群区域投资。随着英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成熟,中英合作有望升级为技术、资本与产业链的深度交融。这一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将不仅推动两国产业协同发展,也为全球汽车产业的绿色转型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