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与西方,制造力与创新力,上海与伦敦这两座生命科学重镇,正在黄浦江与泰晤士河之间架起产业合作的桥梁。
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近日落下帷幕,而这场东方盛事的余温尚未散去,全球生命科学界的目光已投向即将在11月登场的伦敦生命科学周。伦敦发展促进署生命科学负责人安吉拉·库库拉的现身,预示着两座全球生命科学重要城市正在产生更紧密的共鸣。
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采用“1+1+15+N”架构布局,包括1场开幕活动、1场成果展、15场专题论坛以及全年开展的N场系列活动。与会者包括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等顶尖科学家。
开幕式上启动了浦东新区、闵行区、嘉定区三大上海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建设,展示了上海在“十四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增长——产业规模从2021年的7617.1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9847.02亿元。
安吉拉·库库拉在此次上海产业周上的参与传递出强烈的合作信号。她指出,上海展现出强大的规模化生产与制造实力,而伦敦则擅长源头创新与早期研究,这将是两城绝佳的合作机遇。
根据伦敦医疗城的《全球城市比较报告》,伦敦在研究与创新、医疗研究环境、人才生态系统等五大维度均跻身全球前五,其中医疗研究环境更是稳居世界第一。目前,伦敦聚集了超过2400家生命科学公司、180多家企业孵化器及加速器。
英国政府在《英国现代产业战略》中将生命科学列为八大重点产业之一,并制定了明确路线图:到2030年将英国打造为欧洲领先的生命科学经济体,并在2035年跻身全球第三。这一目标正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推进,包括投入6亿英镑建设健康数据研究服务平台,将临床试验审批时间缩短至150天以内。
在创新生态方面,伦敦形成了七大产业集群,从白城创新区到东伦敦超级集群,构成了完整的创新链条。同时,伦敦有着众多由AI与数据驱动的生命科学公司,这些企业已获超29亿美元风险投资,并得到艾伦·图灵研究所、谷歌DeepMind等机构的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中英两国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合作已结出硕果。麦科田医疗与英国麻醉呼吸设备制造商Penlon的收购协议、九峰医疗在英国推广AI驱动的胸部X光技术,以及凯莱英收购辉瑞英国工厂的研发中心,都是中英生命科学合作的成功范例。
继上海产业周之后,2025伦敦生命科学周将于11月16-20日在伦敦举办。这一年度盛会由伦敦发展促进署、伦敦医疗城和英国生物产业协会联合主办,将组织超过50场活动,包括Welcome to London欢迎晚宴、“生命科学的未来”展会、LSX欧洲投资展示会等。
从上海到伦敦,全球生命科学的创新链条正变得越来越紧密。两座城市,两场盛会,共同编织着生物医药产业的未来图景。在生命科学这一全球性领域,合作与交流才是推动进步的核心动力。